旧版入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团队队伍 >> 按导师划分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旅游管理 >> 正文 旅游管理

钟士恩

时间:2015年09月24日点击:

钟士恩博士,男,硕导,现为云顶集团4008副教授。2001-2011年,相继在南京大学,获得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博士学位、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士学位。2011-2014年,在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职位,主讲本科生课程《旅游规划与设计》、《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以及硕士生课程《旅游规划》。2015年进入云顶集团4008。教学上,钟士恩博士目前主要负责本科生课程《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生课程《旅游统计分析与软件应用》、《旅游经济学》,以及自考课程《供应链管理》。    

钟士恩博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并成功入选国家旅游局2014年度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注重使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旅游研究问题。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1)旅游流模型与旅游市场分析;(2)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3)主题公园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三个方面。    

1)旅游流模型与旅游市场分析研究      

较为系统的总结了旅游流空间模式特征(对流性、等级扩散、集中性、方向性倾向、核心边缘、圈层结构等),以及国内外测度旅游流空间模式代表性的指数和技术。提出旅游流分析应该是一个集成规模、等级、集中性、方向性倾向等四个核心变量的流分析集成框架。较早关注农村居民国内旅游的空间行为分析。以世界遗产地庐山为例,提出了“圈层飞地型”的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提出了客源地出游力的社会经济现象假说及其社会经济规模、居民生活水平和对外联系水平等3 个维度。针对当前旅游业发展质量存在的多重问题,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游赏理论”(Youshang)在旅游学科中的意义。    

2)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研究      

目前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的研制。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先后承担江苏省旅游局《江苏古镇旅游的转型升级与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江苏省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等规划项目,系统的总结了古镇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江苏模式。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Formulation of Visitor Management Plan of Mount Sanqingshan》。通过上述规划项目,系统的研究和展开突出普遍的价值OUV及其在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中的指导意义,相关成果发表在《地理研究》、《旅游学刊》等期刊上。主编和参编《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地——庐山》、《江苏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等著作。    

3)主题公园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      

提出传统的旅游经济乘数、旅游卫星账户等仍无法有效测度旅游发展的区域经济影响。借鉴外部性理论,提出旅游空间乘数的研究思路、以及旅游与城市发展一体化模型。在博士论文《旅游目的地空间生长及其增值过程的研究:以常州市环球恐龙城为例》的研究基础上,申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题公园旅游空间的生长及其空间外部性研究:以常州市环球恐龙城为例(41201136)》。初步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地理学会IGU 2013京都区域会议及其旅游地理会前会议上研讨。提出了“Theme park as city and city as theme park”的理念,用以揭示当前主题公园与城市发展一体化、深度融合的未来趋势。    

     

钟士恩博士擅长将学术研究成果广泛运用到旅游规划实践中,并兼任江苏省旅游局发展咨询中心规划师等社会职务。在过去数年里,相继主持和参与了旅游规划项目三十余项,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经验,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的《Visitor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Mt. Sanqingshan National Park》项目。是国家标准GB《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的子课题负责人,江苏省旅游局《江苏古镇保护和旅游发展研究》的课题负责人。    

钟士恩博士相继在国内外中英文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作为第一作者在《云顶集团4008论文发表期刊指导目录》界定的二类及其以上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第一作者论文有《Tourism Geographies》、《旅游学刊》、《Asia Pacific World》、《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主编和参编《江苏古镇保护和旅游发展研究》、《南京大学人文地理:1912-2012》、《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地—庐山》等著作3部。    

钟士恩博士还是《旅游学刊》的匿名审稿人。    

     

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如下:      

[1] 2015. 中国主题公园发展的理性回顾、评价与展望. 旅游学刊, 2015, 30(8): 115-126.

[2] 2015. 基于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综合评价的古镇型旅游目的地差异化发展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地理研究, 2015, 34(7): 1380-1393.

[3] 2015. 将国家公园的进步置于地方. 旅游学刊, 2015, 30(5): 7-10.

[4] 2014. Variations on a Theme Park in Contemporary China. Asia Pacific World, 2014, 5(2): 101-122.

[5] 2014. 从旅游业发展质量看中国旅游现象与问题: 兼探讨游赏理念的学科意义. 人文地理, 2014, 29(6): 125-132.

[6] 2014. 从古镇旅游消费看传统性与现代性、后现代性关系. 旅游学刊, 2014, 29(7): 5-7.    

[7] 2012. 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回顾与研究展望. 地理科学, 2012, 32(10): 1214-1219.

[8] 2012. 南京大学旅游地理学的历史回顾与研究展望. 人文地理, 2012, 27(3): 156-160.

[9] 2012. Why People Travel to Different Regions.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 12(A): 408-412.

[10]     2011. A Reformulated Directional Bias of Tourist Flow. Tourism Geographies, 2011, 13(1): 129-147.

[11]     2010. 国外边缘旅游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旅游学刊, 2010, 28(8): 81-88.

[12]     2010. 旅游流空间模式基本理论: 问题分析及其展望. 人文地理, 2010, 25(2): 31-36.

[13]     2009. 农村居民国内旅游空间行为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3): 103-107.

[14]     2009. 基于社会经济属性的中国省际出游力研究——兼对中国与世界已研究国家案例比较. 经济地理, 2009, 29(1): 153-159.

[15]     2009. 旅游流空间模式的基本理论及问题辨析.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 705-712.

[16]     2009. 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流空间集中性. 地理研究, 2009, 28(6): 1562-1571.

[17]     2008. 客源地出游力的社会经济现象假说——基于中国国内旅游出游力研究. 旅游学刊, 2008, 23(6): 19-23.

[18]     2007. 世界遗产地庐山圈层飞地型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4): 76-80.